【脊柱側彎】港大中大研究:青少年脊柱側彎涉一項基因變異 有病人一半家庭成員同中招

社會

發布時間: 2024/01/24 21:36

最後更新: 2024/01/25 08:40

分享:

分享:

港大及中大一項研究顯示,原發脊柱側彎或涉及一項基因變異。(港大醫學院提供)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鍾培言和生物醫學學院宋又強,以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高波博士領導的跨學科研究團隊,近日取得全球性突破,成功識別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的主要成因。AIS是最常見的脊柱畸形,影響全球數以百萬青少年。團隊發現SLC6A9基因變異,令突觸神經傳送及中樞模式發生器 (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s)失調,導致脊柱側彎;這項重大發現已在學術期刊 《臨床研究期刊》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發表。

最新影片推介:

本港有3.5%介乎10歲至18歲的青少年為AIS患者。脊柱側彎一般於青春期時惡化,可導致各種併發症,包括心肺功能受損、呼吸困難,或有背痛、高低膊、盤骨不對稱,造成外觀問題,有可能影響患者的社交活動和心理健康。研究團隊為探究脊柱側彎的基因基礎及病理機制,對香港大學、德州Scottish Rite Hospital for Children及北京協和醫院合共1,701 名AIS患者和3,219名對照組人士進行基因檢測,鑑别出SLC6A9基因的罕見變異。該基因負責產生一種名為甘氨酸轉運蛋白1(GLYT1)的蛋白質,這些變異基因會導致神經訊號的傳遞和協調中斷。GLYT1負責調節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甘氨酸水平,有助正確傳導脊椎中的神經訊號。

團隊的研究揭示,SLC6A9變異基因會降低甘氨酸攝取,令甘氨酸濃度提高,產生異常的神經傳遞。為了進一步驗證他們的發現,團隊利用斑馬魚模型,透過基因編輯技術破壞斑馬魚的SLC6A9基因,模擬人類AIS患者的基因變化。研究結果顯示,突變斑馬魚表現出脊柱彎曲和神經活動不協調,與AIS患者的症狀相似。團隊亦嘗試找出脊髓中的中樞模式發生器對AIS的作用。中樞模式發生器是負責自主產生步行或呼吸等節奏性行為的神經迴路,團隊發現GLYT1變異促使甘氨酸濃度過高,使中樞模式發生器無法正常運作而誘發AIS。

為探索AIS的潛在預防療法,研究團隊在突變斑馬魚上測試了苯甲酸鈉,這是一種臨床上用於治療甘胺酸腦患者的甘氨酸受體拮抗劑。結果顯示,苯甲酸鈉可以中度減輕斑馬魚的彎曲程度,有望為甘氨酸水平較高的AIS患者提供預防性治療。

團隊亦發現林小姐和羅小姐兩個案例,兩人均於青少年時期患有嚴重的脊柱側彎。隨後,研究團隊陸續發現她們家族中多名成員均患有脊柱側彎,分別為林小姐及羅小姐家族成員中的61%及50%,團隊亦發現這些成員帶有遺傳性SLC6A9基因變異,部分家族成員亦需要接受矯正手術。

由於醫學界對AIS的病因仍未有共識,因而阻礙了早期干預。目前已知遺傳因素對誘發AIS起著重要作用,惟此病的遺傳成因和病理機制至今仍然未明。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主任兼臨床教授鍾培言教授表示,研究旨在識別與AIS相關的基因變異,填補對遺傳成因與AIS關係方面知識的不足,開創為AIS患者提供針對性和個人化的治療新方案。這項突破性硏究不但揭示導致AIS的遺傳因素,更為研發新的診斷方法和預防療法創造條件。

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責任編輯:陳展棋